中安在线手机版|安徽发布|省政府发布|中安在线微信|中安在线微博

设为首页

英文|简体|繁体

您当前的位置 : 图片频道 > 人文风情

用心浇灌 静候花开

时间:20-09-16 10:23:38

  二十六年如一日,她视特殊学生为己出,视特殊教育为己任,手把手教特殊儿童洗漱、叠被,口对口教听障儿童喊爸爸、叫妈妈,一步步走进孤独症儿童的世界。他们,是迟开的花儿,是折翼的天使,是星星的孩子。而周玲丽,就是他们的守护者,用心浇灌,静候花开。

  “为那些可爱的生命打开心灵的一扇窗、撑起人生的一片天,我感到无比充实和欣慰。”

  周玲丽从小梦想成为老师,怀揣着满腔热情的她,在1994年成为一名特教老师后,却发现与梦想的三尺讲台迥然不同。但当她走进教室,听着孩子咿咿呀呀不清晰的语言,面对着一张张充满渴望的面孔,她心底里的某根弦被触动了。她感觉,这些迟开的花儿需要她。

  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,她说:“没有爱,更谈不上特殊教育。”对于特教老师而言,他们很少感受到“桃李满天下”的成就感;让他们自豪的事情,多是孩子们发准了一个音、新认识了一个字、多掌握了一项生活技能。

  刚进学校时,她教的是听障学生,他们有的吐字不清,比比划划,交流起来很困难。但是她没有放弃,教了15年语文课、兼任12年班主任工作的周玲丽,用语言和手语播种,用粉笔耕耘,用汗水和泪水浇灌。

  “康复一个孩子,解放一个家庭。”

  长期从事语文教学,周玲丽发现,有些聋儿还残留着部分听力,如果在幼儿时期就进行科学的语言训练,完全有希望进入普通学校就读,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。这让她意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。

  2008年10月,周玲丽主动承担了马鞍山市特教学校星光儿童康复中心的筹建工作。康复中心成立之初,她潜心学习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理论知识,走访各区县残联、社区、医院,掌握了300多名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,并逐一打电话沟通。

  2009年4月,康复中心第一个聋儿康复班正式开班,招收了5名6周岁以下的听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。她一个人撑起一个部门,既是管理者,又是唯一的康复教师。她一边潜心学习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知识,一边耐心教学、给班上的孩子做康复训练。周玲丽耐心细致的工作让孩子们有了明显进步,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认可。

  “孩子进步很大,从刚开始听不清,到听得到,再到听得懂,现在已经可以说一些短句子。”陈瑶瑶(化名)植入人工耳蜗后在康复中心接受了一年的聋儿康复训练,家长王其英对孩子的康复充满信心。“再接受一年训练,孩子就可以去普通幼儿园就学了,康复训练给了我们家新的希望。”

  “一个也不能少,一个也不能丢。”

  2009年11月,康复中心开设了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班。

  2010年10月,开设了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班。

  随着孤独症儿童年龄的增长,7周岁以上的孤独症儿童无处上学的现象日渐突出。在马鞍山市教育局和特教学校的支持下,2013年开始,周玲丽在全省率先尝试孤独症儿童义务班的教学。

  “我们是全国第二个开办孤独症康复教育单独成班的城市。”马鞍山市特教学校书记、校长刘传德介绍,在全国还没有孤独症儿童教材的背景下,周玲丽和老师们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一起进行课程设置、教学内容调整、康复模式探索、校本教材开发等实质性工作。2015年12月编写了6本桌面操作手册,2016年编写了一套13本9个科目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校本教材,探索出科学评估、动态管理、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。

  韩可铭的外孙就是第一批孤独症儿童义务班的学生,被诊断出孤独症后曾经去过美国、北京、南京等国内外一流的孤独症康复机构,高额的费用让家长力不从心,微小的进步让家长的希望也渐渐冷却。

  “不是亲生父母,胜似亲生父母!”八年来,韩可铭对星光儿童康复中心感触颇多,“孤独症孩子的康复过程是万分艰难的,有时候连父母都失去了信心,可是周老师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,一直在不断地探索,不断地创造条件,用自己的智慧开拓这些孩子的智商,用自己的汗水浇灌这些孩子的成长。值得我们尊敬!”

  9月10日,第36个教师节,当接过孤独症学生亲手制作的教师节礼物,周玲丽的心中五味杂陈:“看到他们从不会交流到学会表达感恩,我很高兴,也很欣慰。”孩子们每天能够进步一点点,在特教老师的帮助下努力掌握生活技能,走出校园可以独立生活,是她最期望的教师节礼物。“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,他们单纯、善良、美好。希望社会各界多关心、多了解这些特殊孩子的情况,把他们当做平等的一员,给予他们信心、鼓励、包容和帮助。”

  “我们一起努力,孩子一定可以康复!”

  刚刚得知女儿语言发育迟缓的王欢心急如焚,备受煎熬。当听到爱人要到特教学校找周老师的时候,王欢更是急得直跳脚。“我很排斥,当时我觉得孩子只是说话晚一点,无法接受去特教学校。后来才知道如果当时不来,错过最佳康复期会耽搁孩子一生。”

  跟随爱人第一次来特教学校,王欢没有走进周玲丽的办公室。

  面对家长的抵触情绪,周玲丽不但没有恼火,还一面安慰她,一面建议她带孩子去南京做完全面检查再做决定。得到权威医生的康复建议后,这一次,王欢主动找到周玲丽。

  “如果没有周老师,如果没有康复训练,我没办法想象我的孩子现在是什么样的。”王欢的孩子经过一年多的康复,已经可以清晰的吐字说话,并顺利通过评估,在今年九月进入普通幼儿园进行随班就读。现在王欢竭尽所能地把康复中心推荐给身边的人。“想让更多的人知道,想让更多的孩子受益。”

  “在整个康复过程中,需要老师、家长、孩子的共同努力,相互配合。”近两年来,周玲丽做起了全免费的家长系统培训,每周两次对聋儿、孤独症儿童家长进行培训。“如果家长能够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和方法,是对学校的课堂教学很好的补充,对孩子的康复无疑是大有裨益的。”

  “每当看着孩子们走进普通学校,和正常孩子一样快乐成长,就觉得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。”

  为了让这些特殊孩子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校园生活,特教老师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,一点一滴、日复一日,他们重复着对这些孩子平凡而深沉的爱,用爱心和耐心温暖特殊儿童的童心。

  希望从这里延伸,梦想从这里起航。周玲丽带领下的星光儿童康复中心自2009年4月开办以来,通过连续十一年的努力,已经走在全省前列,并填补了马鞍山市各类残疾儿童学前康复的空白。累计接收听障、智障、孤独症儿童共400多名进行康复训练,其中听障儿童的康复率达到83%左右。十多年来,已经有100多名残疾儿童从康复中心走进了普通幼儿园、普通小学。康复中心也从成立之初的1个老师、1个保育员、1个聋儿康复班、5个学生起步,发展到在现在的在训听障、智障、孤独症儿童达一百多人,康复教师27人。

  立德树人,奋进担当。全国“五一巾帼标兵”、全国“十一五”康复工作先进个人、安徽省首届“江淮好老师”、安徽省首届“最美教师”、安徽省“最美家庭”、马鞍山市“优秀教师”、马鞍山市学科带头人……一项项荣誉的背后,是周玲丽二十六年来对特教事业的不懈追求,是对孩子、家长的高度责任心,是对特教事业的持久不变的信心。


来源:中安在线  作者:周起刚 张会敏
网站介绍 | 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
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皖B2-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1208228